跳到主要內容區

Top

專題講座-跨領域創業暨科技產品在教育上的應用

活動日期:104/06/15

活動地點:中山大學通識教育中心

主辦單位:通識教育中心自然與應用科學教育組

承辦單位:中山大學公民素養推動研究中心

邀請學者:學悅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趙式隆董事長

專題講座活動報導

    今天主要講創業,關於創業在做什麼跟其中的歷程。所有的開始其實在IBO,如果學生有很多想法這裡可以給大家嘗試,可以透過這個管道稍微了解創業這個社群。

    大學是很講求多元價值的地方,在大學裡可以有很多時間去探索自己的能力。式隆建議大家趁學生時期還沒有背景,可以透過報名比賽,接觸到像雅虎這類的平台,可以去各個部門學習電子商務,如怎麼寫文稿,廣告部門、工程部門……。

    升大四的時候,式隆跟幾個老師同學一起做了一個研究室:台大創意創業學程。在這個學程裡扮演創辦者的角色,讓學生們聚集起來做出一些計劃。如IFIT就是當時學生們做出來的。這一路上也不忘關注這個社會氛圍的轉換,考上碩班以後,回到電機系開了一些課程,幫助大家重拾寫程式的興趣及未來軟體的趨勢,過程中他好像能預知學生哪裡不會,大家又比較不敢問問題。於是做出一個APP解決這個問題─雲端教育回饋系統,就這麼出生了。他讓課堂教學變成雙向溝通,變得有趣,教學變得更有效率。

    在創業的歷程中,讓式隆最深的感觸是感覺到學校跟外面最大的差別,在學校做出一個東西,成績是「累加」出來的,而在外面公司上班的時候,只要你有一項東西做出來是零分,他們就是用乘法思維看待,你其他做的東西不管有多好都不會被多加欣賞。另外,創業有很多的特性,包含需要一個很棒的團隊,很縝密的計畫,還需要有靈機應變的能力應付臨時的變化。台灣創業的成功機會非常低,一旦創業失敗了,在不同的地方有不同的結果在台灣其實是個不允許的存在。真正成功其實不是因為做對了多少決定,而是少做錯了多少決定。

    後來去了一趟矽谷,矽谷算是一個創業家的聖地,他發現並不是每個人都在討論創業。他們也沒有比台灣有創意,那為何台灣還是現在的程度而矽谷卻是人人嚮往的?為何最大的資本家都在矽谷?全世界最好的案子,都在矽谷?後來式隆發現是「氛圍」影響。更甚,後來出去到中國,式隆發現中國對於科技的嘗試度比台灣還要高,這明顯「氛圍」比台灣還要強。他們把在矽谷看到的經驗帶回來,把自己的公司變得更好。

    式隆形容創業有點像是在種植玉米,它的花有一種特性,要結成果實授粉時,必須受有四面八方的影響,如同創業想要獨善其身是不可能的,當整個氛圍不好創業就做不起來,意思是任何一個產業、創業圈的情況就像是一個生態系,當你有陽光、空氣、水,其實你不該有太多外在的力量。所有的東西都是有機生成的,不該存在的就不該給他額外的東西,應該要快點消失重新組成其他東西;其實政府應該要做的事情就是建立法規,現在政府給了太多補助案,現在還看不出是好事壞,但是確實還有很多不該存在的公司存活著。以奇怪的運作方式存活著。

    創業一路上壓力很大,但是你必須讓自己保持『樂觀』。創業家其實有一定的人格特質,過程中會遇到很多的不確定性跟挫折,客戶答應的很多都是空頭支票,剛開始,會經過很多的衝擊。一個不夠樂觀的人可能在這就被打倒了。第二是『強的執行力』,在現在網路這麼發達的地方你要如何保護專業秘密?很難,所以你必須跑得比別人快。想法其實人人都有,但是能不能做出來又一另一件事,所以執行力跟速度很重要。很多人低估了創業承擔的風險跟壓力,這其實很可怕。很多大學生跑來想要創業,但都不知道自己要做什麼。這就是低估。也有低估技術的人,說自己有一個很棒的團隊,卻又缺乏技術人力,這怎麼能叫做一個完整的團隊呢?

    關於團隊,在溝通階段大家可以有很多想法,但在執行階段,大家的分工必須很明確地執行。當你真的做下去的時候你會發現這跟你自己所想的不一樣,我覺得這個鴻溝是必然存在的,於是在你運作、前進的時候,必須要更加的務實,鴻溝才會越來越小。而創業教育的目的是告訴他們,你要自己去檢視你有沒有這個條件、會面對到那些問題並且能不能承擔,其實失敗沒有這麼可怕只要經過一些調適之後,不要重蹈覆轍。

    最後,式隆衷心表示,最希望的事情是讓台灣變成一個很棒的地方,當我們走在國際上的時候能夠很驕傲地跟大家說:「我來自亞洲矽谷創業島─台灣。」

瀏覽數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