跳到主要內容區

Top

專題講座-科技議題傳播臉書可扮演的角色

活動日期:104/06/12

活動地點:中山大學通識教育中心

主辦單位:通識教育中心自然與應用科學教育組

承辦單位:通識教育中心公民素養推動研究中心

邀請學者:台北市公民參與委員會劉昱亞副主委


專題講座活動報導

    劉昱亞老師身為Vinotechs共同創辦人、台北市公民參與委員會副主委、柯P新政進度條創辦人、均一教育平台數據分析顧問,常用市場跟數據去協助企業做一些決策。現在主要再做創業,在Facebook上經營一個粉絲專業,以及創辦進度條。今天最主要昱亞老師將以他經營的粉絲專業來做說明:為什麼今天會以「臉書」為討論核心的原因,而又應該用什麼方式才能使FB達到宣傳效果,來輔助研究應用、成果宣傳。


    首先從臉書的邏輯與應用談起,現代網路世代的資訊流,主要不外乎有臉書、Line、媒體、以及網民匯流而成,而最主要的資訊來源是臉書。臉書有個好處是他可以用某種方式追蹤資訊源頭,不像LINE訊息,發出去沒有任何人可以追蹤回源頭,導致無法量化資訊;相反的,臉書有一個「半公開」的特色,所以可以去追蹤上頭的資訊源。這就是為什麼今天會以「臉書」為討論核心的原因。

    在臉書上,人們會看到什麼東西,是被很多人共同決定的,第一類人是發出訊息的人,第二類是會分享的人,有些是按讚,有些則是已讀不回。如果想要把一個東西傳播出去,那麼這個形式是非常重要的;傳播效果最好的是「影片」,第二是網路連結。一個分享可以抵掉數十個讚的效用,這是一個需要思考的問題:「如何用一個方式找一個人幫你按分享,已達到10倍以上只按讚的效果?」

    另外今天第二個大主題:要如何去追蹤臉書上的活動呢?「Qsearch」─社群分析工具,這是一個平台可以將整個臉書大規模的搜尋,包括所有的粉絲頁及他的動態資訊,因為所有的粉絲專業都是公開的,每一個讚、每一個分享,都會被記錄下來的。比如說想要知道對某議題的支持度、或關注度,就可以透過按讚數、分享數來觀察,當然按讚的力量跟分享的力量一如上面所說是不一樣的,分享是可以持續、累積的。而分析總結,可以透過定期分析及突發事件分析,發現當中關注的變化。能夠知道大眾關心的熱門議題;針對特殊議題來調查;了解議題生命期。有了這個系統,我們可以更加容易地進行成效追蹤,進行篩選內容,那些才是人們願意主動接受並告知旁人的訊息,進而透過分享的動作擴大範圍。

    總的來說,臉書是一個可以做議題分析篩選測試的平台,透過邏輯的應用方法,來靈活使用於科技、科學方面,輔助研究應用、宣傳。

瀏覽數: